第二炮兵某導彈旅技術室主任陳學東專註科研革新。 陳雙維 攝幫帶技術骨幹。 陳雙維 攝指導專業骨幹學習使用膠原蛋白模擬訓練裝備。 陳雙維 攝
  中新網北京2月23日電 題:二二手餐飲設備買賣炮基層導彈工程師陳學東:用科研提升新型“殺手鐧”武器威力
  作者 陶社蘭 吳天喜製冰機出租 張凱
  他文化程度不高,入伍時就是一個高中生,在第二炮兵基層技術崗位上20多年裡,取得32項科研威剛記憶體成果。這些科研成果,有的進入新型武器研製生產,有的解決了制約訓練“瓶頸”問題,有的直接產生巨大戰鬥力。
  他的這些科研成果,很大部分都是“無花果”:負債整合有的沒有立項,做出來直接就在部隊應用了;有的立了項,級別也不高,更別說在全軍和二炮評獎了。
  “無花果也是‘果’。基層科研最重要的是解決基層訓練作戰實際問題,成果獲獎要緊,戰場制勝更重要,後者才是衡量基層科研價值的終極標準。我只追求我的科研成果在部隊實用、管用、好用。”他說。
  第二炮兵某導彈旅技術室主任陳學東,是在導彈部隊一線成長起來的專家型技術人才。從選擇了技術崗位那一刻起,扎根基層、緊貼基層需求,用科研提升部隊戰鬥力,成了他始終不變的信念。
  只要有想法他就有辦法
  二月的西北某地,雪後初霽,天氣顯得格外寒冷。辦公室外的走廊上,一個隔斷里,堆滿了各種鋼管頭、電線廢舊件等雜物,這些都是陳學東專門收集的廢舊器件,在科研中還能派上用場。
  “多年來,他就是以這種節儉的精神投入科研,而往往,就是花了小錢解決了大問題。只要你有想法,他就有辦法。”旅長楊俊濤這樣評價陳學東。
  數年前,新型導彈列裝該旅。因模擬訓練器材只有一套,在操作訓練中,只能是一個營“練”,多個營“看”。官兵們照著書本練操作,依據圖紙學技能。
  如何從技術手段上解決訓練受限難題武器生產廠家和科研院所都做過攻關,均沒能成功。得知這一情況,陳學東主動請纓。
  天天跑陣地、進發射場,通宵達旦獃在辦公室里,畫過的圖紙摞了2米高,歷經數十次試驗、調試,再試驗、再調試……整整100天,能完全代替實彈的導彈技術訓練等效裝置開發成功。
  緊接著,又經過半年時間攻關,導彈發射訓練等效裝置也提前問世。
  導彈發射陣地和導彈技術陣地的訓練難題得以解決,從作戰指揮、系統測試、發射訓練,全部與實戰對接,能夠全流程、全要素、全程序代替實彈操作訓練。
  第二炮兵機關專門為此召開一次評審會,來自科研院所的專家十分驚訝:該成果使第二炮兵訓練手段發生了新的飛躍,訓練效益成倍增長。
  都說,陳學東有個習慣:愛湊熱鬧。旅里組織實裝操作、裝備拉動、訓練演練、駐訓發射等,不管有沒有具體任務,他總喜歡到現場轉幾圈,看看是否有需要解決的問題。
  2009年,該旅參加國慶60周年大閱兵。然而,號稱“巨無霸”的新型導彈發射車個頭大,鐵路輸送平板窄,要求裝載的車輛左右偏差不超過5釐米,否則長途顛簸容易使發射車發生位移,引發安全事故。
  “導彈輸送安全,我來負責!”正當旅領導焦急之時,陳學東主動站了出來。
  承擔重任後,陳學東研究起了導彈發射車原理結構、力學、機械製造等,經過細緻測量分析、反覆修改打磨,兩個月後,研製成功大件位移器和發射車鐵路運輸支架。
  有了這兩件“神器”,既解決了“定位準”的問題,又解決了“行駛穩”的問題,導彈發射車跨區長途輸送不再成為難題。二炮首長表揚陳學東,他卻一笑,直言道:“沒那麼神奇,簡單地說,就是用了三角支架的原理。”
  乾技術員的活想司令員的事
  可以說,陳學東是一位“半路出家”的技術專家。1997年6月,他從參謀崗位轉為技術崗位時,有人勸他:“部隊技術崗位發展路子沒有指揮崗位寬”,也有人懷疑:“技術崗位要求高,你這文化水平行嗎”,但這個來自湖北紅安老區的軍官執拗地認為:崗位沒有高低好壞之分,關鍵是看願不願乾、怎麼去乾。崗位普通,但只要敬畏它、熱愛它、執著於它,終有一天能夠乾出名堂。
  學專業,可吃盡了苦頭。記者留意到,陳學東是在用左手操作鼠標。他並不是左撇子,只是因為長時間不間斷地操作電腦,患上了“鼠標手”,嚴重時連筷子都拿不起來。為了不影響工作,只好學著用左手。
  導彈測試,有道操作程序,形象地說就是在彈體上安裝一個上百斤的“巨大插座”,各種電源、電纜通過這個“插座”聯接彈體。
  過去,進行插拔安裝時,需要6名號手密切配合才能完成操作,耗時費力。
  每次看到這個場景,陳學東心裡都很彆扭。部隊已經向信息化邁進了,可有些操作和訓練還停留在簡單的機械化上。
  陳學東鑽進高高的導彈發射筒里收集數據,帶領課題組研究改進辦法,第一套方案很快設計出來,但不易操作,推倒重來。第二套設計方案又出來了,但實用性不乾再推倒重來……當第五套方案出來時,操作人員和時間都能大大減少,再搞下去課題組成員都有點不耐煩了,但他卻認為仍有改進空間。反覆測試,反覆調整,二十多次“諸葛亮會”,十幾次推倒重來,插拔安裝架車終於“出爐”了。
  該成果運用到發射訓練中後,使這一操作時間由28分鐘縮短到12分鐘,操作人員由6人減少到2人,操作設備由4件減少為1件,大大提高了操作安全性和可性。
  有人給陳學東算了一筆賬,他扎根深山25年,一共完成了大大小小69項重大演訓和科研任務,乾的是技術員的活,可乾成的都是司令員關註的事。
  導彈平臺系統好比導彈的心臟,給平臺系統測試程序進行優化,這一難度可想而知,但這恰恰是第二炮兵首長機關多年求解的一大“瓶頸”。
  在科研院所攻關屢屢“碰壁”的情況下,陳學東主動提出開展導彈平臺系統單發測試、連續測試程序優化的想法。
  程序優化需要總體分析論證、全面熟悉導彈技術和戰標等,這對於陳學東來說,相當於一次冒險的“跨界”。
  那年初冬,塞外風霜如刀。為了收集第一手數據,陳學東三上高原,走進發射場跟班跟訓,查閱數據,檢驗導彈操作流程,反覆優化測試方案。
  成功之後,第二炮兵一位首長握著陳學東的手說:“你們為戰略導彈部隊作出了巨大貢獻,歷史會記住你們的!”
  演練結果顯示,該型導彈武器全部平臺連續測試時間縮短了近一半,單發導彈測試時間縮短了60%。
  如今,該制導系統平臺測試項目流程優化,已被第二炮兵同型號部隊推廣,使新型“殺手鐧”武器反應更敏捷、出手更迅速、劍法更精良。
  既能當專家也能當雜家
  說起陳學東,官兵們直豎大拇指:了不起!專家乾的活,他能幹成了;修理工乾的活,他也幹得很漂亮。他既能當“專家”,也能當“雜家”。
  在旅里三層樓的創新成果展里,記者瞭解到,大多成果由陳學東領銜攻關。
  旅指揮信息化系統開發完成,將作戰文書傳遞、戰備狀態信息採集、網上視頻互通、人員車輛管理五大系統高度集成,實現網上實時同步指揮、信息互通、戰鬥力無縫鏈接。
  某型導彈發射車模擬訓練裝備的誕生,可用於新號手專業學習、技能訓練、模擬排除故障和上崗考核等,使新號手成長周期比過去縮短三分之一。
  陣地自動監控系統研製成功,實現足不出戶就能對導彈陣地實時管控。
  陳學東的電話24小時處在待機狀態,找他的人很多,有將軍,有士兵,有科研院所的,也有基層連隊的。不管是誰找到他,事事有求必應,隨叫隨到。
  在一次陣地執行任務中,陳學東發現,一有大項任務,供水系統就要超負荷運行,晚上最多時要抽10次水。到水泵房查看後,陳學東很快就有了改進思路。回到房間,他用自己隨身攜帶的工具包,第二天一早,就焊接完成了一個控制電路板。緊接著,他又指導水泵房完成了自動供水系統改造。
  “解決這個問題,只花了238元。”陳學東頗為得意地說。
  這些年,陳學東沒日沒夜在導彈陣地和武器裝備生產廠家,先後排除武器裝備重大技術故障、技術難題350多個。
  “有超常的勤奮,必然會有超常的成就”,基地政委王定放對陳學東十分贊賞。
  陳學東所在的技術室,是個只有十幾平米的“小斗室”,卻成了培育良才的“大熔爐”。他的麾下有2個博士、3個碩士、還有本科生,可是人人都把只有大專學歷的陳學東當作老師,就連副旅長李懷勝也稱他為師傅。多年來,他幫帶培養出600多名技術骨幹,有的成為指揮打仗的旅領導,有的是技能嫻熟的高級士官。
  一心撲在導彈科研事業上,卻因為長期超負荷工作,患上了糖尿病;旅里給他分了大一點的房子,他卻忙得沒有時間搬家;常常出差,為了省錢,他住最便宜的房間,能坐硬卧就不坐軟卧,省下的錢投入科研……
  “部隊對我很好,家人也很支持我,就這麼幹下去唄。”身材瘦弱、性格淡泊卻敢於擔當的陳學東,用他慣常的細聲細氣說,而這朴素的言語中,分明又讓人感受到一種力量。(完)  (原標題:二炮基層導彈工程師:科研提升新型殺手鐧武器威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tvcflalq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