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學增
  閱讀提示|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將從今天開始——今天,農曆甲午年的小暑節氣來臨。關於小暑,唐代詩人元稹寫道:“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小暑節後,很快將進入三伏天,不僅有高溫肆虐,還有雷雨橫行,在這冷熱相激的季節,我國都有哪些古老的習俗,該如何更好地飲食起居呢?
  【小暑不小】最高氣溫紀錄不比大暑少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中,表徵氣候最明顯的節氣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意思是說,小暑還不夠炎熱。不過,你要是因此就僅因為名字中帶“小”就輕視它,那就大錯特錯了。
  實際上,據中央氣象臺資料,全國近29%的地區極端最高氣溫紀錄誕生於小暑期間,大暑期間則為26%。可見小暑之熱更具爆發力,大暑之熱更持久。名分雖有大小,但都是製造高溫的高手,生活中可不能掉以輕心。
  另外,小暑的名字和大暑相對,和二十四節氣中的“小寒、大寒”、“小雪、大雪”一樣雙雙出現。省氣象臺專家介紹,二十四節氣命名主要有表露季節、物候現象、氣候變化三種情況,“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表示一個季節的開始,而小滿、芒種等則是表現物候現象的,而小暑、大暑則是預示氣候變化的。
  【氣候特征】11天后將入伏,高溫雷雨主宰天氣
  對於小暑後的氣候變化,古人曾用“三候”來詮釋: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形象地用風和動物的表現,勾勒出一張漸行漸熱的氣溫變化圖。
  而在今天,我們更習慣於用地區來分別描述天氣變化。省氣象臺專家表示,小暑過後,淮河、秦嶺一線以北地區開始了雨季,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明顯會使降水增加,且雨量較集中。對我省來說,主要影響信陽、南陽一帶。而全省其他地區在這一時期氣溫有新的抬升,持續性的37℃以上高溫天氣可能性增加。另外,強對流天氣更加頻繁,雷雨的威力再上一個臺階,從“悶鼓”逐漸變為“驚雷”,同時伴隨閃電、狂風等,“好萊塢大片”式的烏雲漫天、短促急快的暴雨開始頻繁登臺。
  小暑一過,就將迎來伏天。俗話說,冬至當日九,夏至三庚伏。意思是說,冬至當天就算入九,而夏至再過三庚才入伏。今年7月18日,是正式入伏的日子,距小暑11天。
  入伏就代表著一年中最熱的時節到來,而穿插在其中的將是神出鬼沒的對流天氣。因此,小暑過後,高溫和雷雨將聯袂主宰我們的天氣。
  【民間習俗】食新、曬紅綠,頭伏之日吃餃子
  在二十四節氣里,小暑特色鮮明,在歷史演化中,各地都形成了許多獨具特色的習俗。因為此時“暑”氣始盛,又不時有冷氣侵擾,與小暑有關的習俗,圍繞“吃”的比較多。
  民間素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一說。在我國古代,每到小暑,都要嘗新米,農民將新割的稻穀碾成米,做成飯,供祀五穀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吃新酒。
  唐朝時,小暑前後的“六月六”正值農閑,農村婦女都要尋空回娘家看望父母。還有一個重要習俗就是“曬紅綠”——寺院翻經,民間曬衣,人們在這一天把衣物、書籍等拿出來曬,以消除霉氣。
  在小暑過後不久的頭伏日,也是古代一個講究的日子,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在頭伏日這天,跟冬至一樣,老百姓也會吃一份餃子,據說是因為入伏後人們食欲不振,常比平日里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
  【養生食品】黃鱔蓮藕綠豆芽,小暑之後吃三寶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節到來,因為天熱潮濕,暑氣、潮氣併發,這一時期的養生顯得特別重要。在古代,傳統養生講究食補,民間流傳有小暑吃三寶——黃鱔、蓮藕、綠豆芽的說法。
  “小暑黃鱔賽人參”,最滋補、最味美的是小暑前後一個月的夏鱔魚。這時候吃鱔魚,可以補中益氣,補肝脾、除風濕、強筋骨,不僅美味,而且大補。
  蓮藕營養又消暑,有涼血、滋陰、清熱的功效,對於治療夏季常見的流鼻血等更是小菜一碟。
  綠豆芽,做法簡單,清脆爽口,又清熱解毒、利尿除濕,是深受老百姓喜愛的一道家常菜。而且因為熱量很低,水分和纖維素含量較高,可以促進腸蠕動,還是夏季瘦身的佳品。
  除了這三寶,據記者瞭解,鴨蛋、蓮子、章魚、茼蒿、豌豆、茄子等,都是這一時節對人體非常好的食品,推薦大家食用。  (原標題: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tvcflalq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