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好聲音》新一季請到羅大佑擔任導師,對觀眾來說,“好聲音”會變得更厚重,而不是更輕盈。但這種厚重又何嘗不是當下的流行文化所需要的呢?
  近年來最引人矚目的電視真人秀節目《中國好聲音》公佈了第三季的制播計劃,最大的亮點有三:羅大佑成為導師、寧浩執導宣傳片拍攝、大衛·福斯特擔任音樂顧問。從忠實觀眾的網絡反應看,算是喜憂參半。支持者稱節目的音樂品位將會進一步提高,批評者則認為“完全沒有娛樂性了”。無論持何種看法,有一點已不可否認:《中國好聲音》及其引領的電視娛樂形態已經成為一個無法迴避的現象;對於這檔節目的討論,也關乎當下中國電視熒屏“究竟如何娛樂觀眾”的深層思考。
  一檔節目做到第三年,會自然而然面對一些問題。一方面,忠實觀眾形成了某種思維定勢,他們期待在這檔節目中看到自己熟悉且持續需要的東西;另一方面,節目需要通過變化來吸引新的觀眾並使老觀眾不至厭煩,形成關註度的可持續發展。王牌選秀類節目《美國偶像》已經連續播出12年,我們會發現除了賽制基本保持穩定外,節目中的各種元素一直在發生著頻繁的變化,從評委的人選到音樂的風格,就連選手的年齡上限也從最初的24歲提高到了28歲——因為觀眾會變,也會老。在這一點上,《中國好聲音》的“與時俱進”不但無可厚非,甚至可以說是必然的選擇。
  不過,與美國的同類電視節目相比,《中國好聲音》的變化在總體上體現出強烈的中國特色:審慎、漸進,甚至有些保守。在某種程度上,“好聲音”的變化似乎刻意朝著“不那麼娛樂”的方向發展。在最新的一季,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臺灣音樂教父羅大佑被請來擔任評委,以強化節目的專業性和權威性。而羅大佑並不是一位適合電視娛樂的音樂人,這一點在他擔任評委的其他節目中已經得到確認。至於賽制和遴選標準,目前來看仍會大體維持前兩季的風格。對觀眾來說,“好聲音”會變得更厚重,而不是更輕盈。
  但這種厚重又何嘗不是當下的流行文化所需要的呢?在以輕淺、娛樂著稱的電視場域里,“嚴肅”往往可以成為一種額外的競爭力,哪怕只是局部的、某些要素的嚴肅。事實上,由於歷史和制度等原因,中國電視從未真正實現徹底的娛樂化,無論在執政黨還是在觀眾心中,電視都“理應”發揮更具建設性的作用,一如以低俗著稱的《澤西海岸》風靡全球,卻並不為中國觀眾所熟知,而《紙牌屋》卻在這個大洋彼岸的國家裡十分風靡。
  作為一個觀察者,我能清晰地感覺到,就如上世紀90年代的情景喜劇《我愛我家》一樣,《中國好聲音》也在嘗試為中國的觀眾提供一種“崇高的娛樂”——娛樂之餘,也多少能在審美的領域里給後人留下點什麼。這檔節目的製作者有野心、有能力,也有成功的經驗支持自己去嘗試著做一檔會在電視史上留下名字的節目。它的模式或許源自國外,但這一模式最終會在中國電視文化的土壤里生根發芽,結出不一樣味道的果實。
  □常江(中國人民大學教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tvcflalq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